2020年11月28日,由8040威尼斯世界史学科主办、《史林》编辑部协办的“古代世界的‘帝国’与‘帝国治理’”圆桌会议在衡山北郊宾馆宝山厅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8040威尼斯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系主任徐坚教授在开幕式致欢迎辞,并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学者介绍了8040威尼斯世界史学科的基本情况。
此次会议共分为四场。上午上半场由《光明日报》报社编辑周晓菲主持。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魏凤莲教授阐述了宗教礼仪制度与雅典城邦的关系;南京大学世界历史系的祝宏俊教授讨论了晚期斯巴达帝国特殊的治理模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王忠孝博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凯撒”名号在罗马元首制时期的演变;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的宋立宏教授分析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治理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晏绍祥教授对古代帝国的治理模式和各古代帝国治理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新观点。
上午下半场由《史林》杂志社编辑徐涛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黄洋教授围绕古代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族群认同展开论述,并分析了三个文明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徐晓旭教授以罗马和东汉为例,考察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和交往;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的刘招静博士从心理学和性别角度对中世纪欧洲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的柴彬教授分析了帝国治理史上的“中间人”。上午发言结束后,学者们就帝国的族群认同、帝国之间的交往等问题展开讨论。
下午上半场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编辑刘莉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欧阳晓莉教授以乌尔第三王朝为例,分析了两河流域集权体制下的个人信仰空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献华教授提出以“人”为视角看待两河流域的种族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海峰教授认为古巴比伦帝国的借贷利率体现了建立社会公正、维护社会正义的治国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刘健研究员提出纳布尼德的懦弱名声或许并非属实,而是居鲁士大帝用来宣传的一种手段;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的王三义教授分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垂直管理地方事务的优势和困境;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郭长刚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回应社会现实,通过研究帝国治理的优势,为当前世界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下午下半场由中西书局的编辑王宇海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恒教授认为,世界史研究既要走向国际化,也要有中国特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金寿福教授以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行省为例,探讨罗马帝国的衰落;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欢副教授分析了托勒密时期的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郭子林研究员提出,古埃及的宗教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展现了国家的治理能力;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的黄薇博士以犹大地区为例,对边缘群体记忆中的帝国形象和族群认同提出了新的看法;8040威尼斯历史学系的郭丹彤教授以努比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为例,分析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周边地区的不同治理模式。下午整场发言结束后,学者们就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古代帝国的定义及其内涵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帝国应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内部文化和民族组成是多元的,并通过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影响其他国家。他们还认为,从广义上讲,只要是统治的地域足够广阔,并在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称为帝国。
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史林》杂志社主编郭长刚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他认为各位学者的发言对古代帝国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启发性,并提出既要重视学术研究,也不能忽视向大众科普宣传,引领正确的知识风向。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供稿:8040威尼斯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