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汪朝光研究员一行莅临8040威尼斯做学术报告

    创建时间:  2019-04-24  聂林媛    浏览次数:


    2019年4月22日,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长、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汪朝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金海研究员和高国荣研究员到访8040威尼斯,围绕美国史相关研究给威尼斯官网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讲座由院长张勇安教授主持,历史系王三义教授、吴浩老师等40多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汪朝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1964年建立以来在世界史学科领域所做的开拓与老一辈学者的成就。他对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学科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学术成果及学者地位和数量可见,美国史研究与世界中世纪史研究是中国世界史学科最重要的两个研究领域。接下来,他从主观、客观和中国近代史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探究,历史上两国不仅有冲突摩擦,两个也有相同的、共有的历史。从客观角度来看,两国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他认为地理环境和人口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近代史上的大英帝国和法国,以殖民夸张的方式来弥补其地理和人口局限;澳大利亚有地无人,不足为训;巴西有人无地;印度有地有人,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环境及复杂的种族和宗教文化阻碍了印度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特色主义与美国例外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历史时期,两国都追求世界强国地位。从近代史角度来看,中美两国之间虽有诸多矛盾,但出于各自的利益,中美两国大多是盟友、合作关系。他亦从历史角度论及中美两国当前的贸易战,他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例,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但实际上,尽管中国很快批准了该条约,但美国国会直到1948年才批准了该条约,那其背后的动因,中国史学界尚未关注。

    孟庆龙研究员以《中美印关系发展看“印太战略”的前景》为题从5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边关系。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美印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日益重要。美印作为“太平洋战略”框架内两大重要的政治体系,两国关系及中印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基础、现状及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太战略”的走向及结局。美印历史上缺乏平等和尊重,存在差异和分歧,加之中印关系和中美关系日益增强的相互影响,以及“印太”区域内相关国家的态度等因素,印度不大可能在“印太战略”上与美国携手或相向而行,美国拉拢印度等国遏制或围堵中国、防止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扩大的目的亦不大可能实现。第一、中印之间和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基础,中美之间斗多和少、中印之间和多斗少,印度外交政策灵活,左右逢源。中美印关系相互影响,中国对美关系对中印关系有重要影响。同时,美国不愿印中关系改善,故拉印制华。第二、中美印三国关系互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强。第三、“印太战略”走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对于“印太战略”各国态度不一。印度多次表示,“印太”是一个概念而非战略,不针对任何国家。此外,中国因素对印度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第四、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印太战略”。最后,他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发起“印太战略”的四国进行考察,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定位。他总结道,“印太战略”是一个现实问题,但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中美印关系,考察其与“印太战略”的相互影响,就必须对中美印关系的历史根源进行梳理和考察。

    金海研究员做了《17-18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与废奴运动》的报告。他首先总结了研究大西洋世界废奴运动的三种模式:其一,环大西洋研究,将大西洋世界视为一个人员、思想、商品或战争流动、交换和迁移的同一领域;其二,跨大西洋研究,指的是跨越大西洋对其周围的大陆进行的国际性对比;其三,内大西洋研究,将某个特定地区、帝国,甚至某种制度或某个群体置于更加广阔的大西洋范畴之内考察,强调地方性事件与整体世界之间的互动。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共同特点为都不以民族国家,而是以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单位。而后,他分析了英属大西洋世界奴隶制度的特征。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主要由白人契约奴和黑人奴隶构成,两者社会地位都很低,但由于黑人奴隶的商品化,造成了对黑人种族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白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白人的种族优越性。之后,他考察了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废奴运动。1671年至18世纪60年代,废奴思想局限于宗教团体和少数废奴圈,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废奴思想广泛传播,最终形成社会运动。废奴运动史学家的研究视角主要有:1808年托马斯·卡拉克森在《英国议会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历史》中提出的废奴运动是基督教人道的原则战胜个人私利的结果;20世纪60-70年代,西摩·德雷舍等人将废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也有学者认为废奴运动是社会上被剥夺公民权的群体政治力量加强并发挥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造成的结果;第四种从奴隶反抗角度分析。此外,他分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英美白人奴隶主义者之间的合作。独立战争双方都极力否认奴隶制,改变了奴隶和奴隶制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也为废奴运动赢得了政治进取性和道德资本。同时,废奴运动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废奴措施,依靠法律,集中力量争取社会精英的支持,最终,推动了白人废奴运动和黑人废奴运动的合作。最后,孟庆龙总结道,废奴运动是在各群体密切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奴隶制度、各国的劳工制度和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具有跨地区、跨种族和跨文化的特点。

    美国环境史学者高国荣研究员的报告围绕“美国环保运动的新变化及其对环境史的影”,从环保运动的体制化、环境主义走向环境正义、环保运动的新变化及其对环境史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日益丰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美国环保运动真正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环保运动的体制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了专业管理人员、在华盛顿设立总部或办公室、雇佣游说人员、及转变斗争方式并推动环保组织间的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环保组织提出“第三条道路”,采取实用主义的斗争策略,以合作为基础,通过市场加以引导。所谓的环境正义是指,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教育程度等,都应享受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平等。高国荣研究员以世界地球日为主线来分析环保运动的变化趋势,环保运动由精英阶层转向底层民众,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上述环保运动的变化也对环境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衰败论”与环境史的道德伦理诉求;从破坏到修复;环境史的文化转向;对环保运动的重新定义等。

    最后,与会学者与文院师生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英国近代的强制劳动制度以及环境史研究新动向和研究方法等展开了讨论。讲座圆满结束。(供稿人:刘春燕世界史博士生)

top
  • English
  • 会议室预订
  • 电子邮件
  • 学院平台